12.23.2005

災難漫畫(人禍篇):活在瘟疫蔓延時

回顧歷史,大規模災難是避不了的章節,無論是瘟疫還是地震海嘯,天災總不能把所有人殺絕;然而各國儲存的核彈及生化武器,卻可在頃刻間把全部生物滅絕。

漫畫對天災人禍有深遠的想像與細緻的描述,看似誇張的情節教人不寒而慄。惟現實中的美國新奧爾良市,受颶風吹襲後竟成為無政府澤國,號稱世上最先進、最文明的國土裡,災民變成暴徒四出搶掠姦殺,血淋淋的例子證明漫畫世界並不過火,在居安思危之際,不妨先作窺探做好準備。

人類是地球癌世胞

《岩丸動物診療所》裡,岩丸醫生為患病動物四出奔波,他認為人類是食物鍊其中一員,讓動物得救等於保住人類性命。第8期故事中,岩丸遇到繼承鉅額遺產的美國女子嘉麗絲,她是史上最嚴重工業意外*的受害者,遇劫後反思人類禍害,誓要讓人類數目減半,並研製出瘋牛症與瘋狗症的混種病毒,企圖讓牛隻感染而傳給人類。

漫畫情節雖屬虛構,但提及的數據卻百分百真確,例如人類日常生活中,定期使用的生物物種約有4萬種,數目不斷增加,因此犧性不少物種。1969年時,每天只有1種生物絕種,到2000年時,已暴增至每天74種,一年大約有2萬7千種。當嘉麗絲指人類是地球的癌細胞,總有一天會自取滅亡,岩丸只能默然承認。

被挑選的1%

自然界的病菌雖然可怕,但總有人可存活下來,漫畫大神浦澤直樹在《20世紀少年》裡說:「無論是甚麼病毒都好,總有1%的人類擁有抗體,所以人類不會滅亡。」

漫畫裡的神秘組織向世界散播新型病毒,終極目標是要把99%,即59億4千萬人殺掉,只有被挑選的6千萬人(1%)可繼續生存。血與淚在飛中風濺,結果仍有近半數人存活,令幕後主腦十分苦惱。

活在瘟疫蔓延時,有限的疫苗成為人性試劑,有人付高價搶購疫苗,有人殺掉同伴搶去續命丹,小孩子都得拿起武器戰鬥,肉體對死亡的懼怕令人性變得醜陋,身心同時爛掉。但悲滄日子亦有人性光輝閃現:德國一對已有病徵的老夫婦,眼前只有一瓶疫苗,互相推讓間決定把生機留給村中的小男孩,沉重的決擇,卻輕柔得生命也不能承受。

人(禍)定勝天(災)

災難是考驗人類應變能的最佳機會,《新聞英雄──阪神大震災篇》中,記者小谷走到1995年的阪神大地震災場採訪,一方面記錄國民互相幫忙,在危難中仍能保持嚴守律紀的民族精神;另一方面對政府的官僚作風大加評擊,那些在生死關頭仍講究程序及問責的官員,對被困瓦礫下的生還者來說是真正劊子手。

漫畫末段談及發生地震2個月後,日本民眾對災區消息變得麻木甚至厭惡,傳媒焦點亦轉向東京地鐵的沙林毒氣事件,那些無依的災民因為另一宗人禍被遺忘,非常諷刺但與現實相符。

另一部同樣以記者當主角的漫畫《富士山風雲》,描述美貌與膽色並重的周刊女記者薰子,不畏強權揭發日本將受到強力地震的侵襲,結果惹來政客的追殺令。薰子逃亡期間,東京發生7.5級地震,她為逃避殺手而先後落入中國及美國手中,卻發現兩國對瀕危滅亡的日本充滿野心。為了保住國家,薰子終使計讓外國勢力墮入火藥與地震的深淵。

女記者勢孤力弱的形象,凸顯出坐擁權力的出野心家的強大,喻意國民對腐敗的政治家感到恐懼與憎惡,同時提醒日本政府需提防表面友善的美國,以及談不上完友好的中國。

天不殺人?人殺人

1972年出版,被稱為史上最恐怖的驚慄漫畫《漂流教室》,作者?圖一雄以細緻的畫面營造出陰森的氣氛,令讀者感到極度驚恐與震慄。那種打從心底傳來的顫抖,來自對人性險惡的恐懼。

那862名小學師生在大爆炸後漂流到未來世界,校舍外盡是荒蕪的土地與灰暗的天空,在慌亂間成年人率先化作野獸,不是自殘就是互相撕殺,最後全部死掉。

那些失去長輩照顧的小學生在絕境掙扎求存,童真在爭奪權力與食物的戰爭中消逝,孩子在自私與猜疑折騰下變成魔鬼,不眨一眼就把同學與好友殺掉,當發現未來世界原來充滿生機時,只剩下百多人仍然生存。

哪種生物最會危害人類存亡?無論在漫畫還是現實世界,都有相同的答案──人類!

災難漫畫(天災篇):活在大地毀滅時

「看哪,我要使洪水泛濫在地上,毀滅天下;凡地上有血肉、有氣息的活物,無一不死。」 -- 聖經創世紀第6章第17節
南亞海嘯是神靈的震怒?還是大自然對過度開發的反彈?數十萬條性命瞬間失去,人間最接近地獄的景像,也不過如此。

一年過去了,這闕悲歌餘音裊裊,天災不斷在這顆小行星上肆虐。地震、海嘯、火災、颶風……,單一項目已威力無限,若聯手起來會是哪種景象?不需鑽進百科全書尋找答案,漫畫早已把末世景像記錄在案,遠在30年前已像預言書向世人作出警示。

絕地求生手冊:《陸地沉沒記》

-- 我又多活一天了

出道逾50年,代表作包括《骷髏13》的元老級漫畫家齋藤隆夫(Takao Saito),在1976年發表的《陸地沉沒記》(20冊完),相信是最早期描寫地球毀滅狀況的作品。

英文名稱叫Survival(生存)的漫畫,記載著15歲少年在洞穴探險時,全球發生大地震和海嘯,高逾百米的巨浪把都市吞噬,千百年的文明頃刻間化為烏有,只有極少數人能存活下來。失去同伴的少年在孤島上像原始人般與劣境搏鬥,經過許多艱苦歲月,少年終於遠渡另一塊陸地,為尋找家人展開更艱險的旅程。

舊版書刊以求生工具作封面,內容除包含天氣及地理常識外,又以簡單明確的圖像去解說捕魚獵獸、製作木伐、武器及生火等技巧,一些冷門知識,如熊不怕火,如何杜絕鼠患等也傾囊相授,可見內容都經過嚴謹的考據。漫畫出版的年代,科技與今不可同日而語,主角只能靠最基本的工具去求生,正好切合科技在天災面前的無力感,難怪這部作品被日本國民捧為絕地求生手冊。

活在大地毀滅時:《末日》(港譯《龍頭》)


-- 因恐懼而混亂的人們,正走向自取滅亡的道路。

由「恐怖漫畫鬼才」望月峰太郎繪畫的《末日》(10冊完),以充滿壓迫及竭斯底里感覺的畫面震撼讀者,並獲得第21界講談社一般部門漫畫賞,曾被翻拍成電影《天咒》,更被《世界商業評論》選為日本10大恐怖漫畫之一。

故事由一群高中生乘新幹線返回東京開始,列車進入隧道後遇上大地震,兩男一女僥倖生還,其中一名懦弱男生卻變成兇悍變態的人,男女主角只好合力逃命。走到外面才知道世界已飽受地震或核爆催殘。兩人拼命往東京尋親,卻發現老家已成為廢墟,家人早埋在黃土之下,天地雖大已沒有讓人安室之所。

《末日》描述的世界敗壞得非常徹底,能支橕生命的資源所餘無幾,殘軀在黑壓壓的污雲與閃電火光中猶如蜉蝣,死亡只是先後問題。

日本分裂:《太陽啟示錄》


-- 人啊!是一種很恐怖的東西。

以政治眼光來看,《太陽啟示錄》(1-9冊未完)是極度政治不正確。故事開首描述日本發生8.8級大地震,富士山緊接爆發後還有連場地震,東京被巨浪淹沒,國家斷裂成兩段。災害造成2千5萬人死亡,3千萬人失蹤,存活的日本人成為國際難民,四處乞求他國收容,曾經是日本殖國的台灣,收容了8萬名低下階層的日本人。年幼的男主角流落台灣,長大後回國成為救世主。

中國和美國借救援為名入主日本,經一番角力後,中國統領北日本,美國則主宰南日本,兩地人民在15年後不能隨便往還,日本實際上被瓜分成兩個國家。

曾經以武力侵害中國,以經濟傲視美國的日本,在漫畫裡變成不折不扣的弱者。當地人對這部漫畫的評價十分兩極化,支持者者覺得內容寫實,認為生存問題應放在國家存亡之前;批評者則認為亡國情節不合情理,認為國家遭中、美侵佔之餘,人民還要成為台灣的難民,是在侮辱民族自尊。能夠掀起國民爭論,正好是出色作品其中特色,所以這部漫畫仍相當受歡迎。

災難當前,人性變得脆弱,親情卻顯得可貴。一冊完的《天崩地裂》主角是工作狂,在崩塌的大地中失去事業,卻得回最珍貴的親情。《EX少年漂流》(5冊完)則把希望寄托在少年人身上,當地球遭受大量碩石撞擊並陷於毀滅邊沿,神秘病毒讓成年人變成野獸,逃出生天的少年人卻在互相幫助下展開新生活。

每顆行星的壽命都有限期,人類最終會隨恐龍步上絕種後塵?還是像科幻電影般在其他星球重生?答案在遙遠的未來。「上帝要你滅亡,必先讓你瘋狂」,自私、貪婪和原始獸性,大概才是人類的真正敵人,這是下回討論的題目了。

12.15.2005

法日混血的情色:《由希子的菠菜》


這不過是全球化社會裡最普通的愛情故事:漫浪掛帥的法國人 x 任性豪放的日本女孩,產生的化學作用總教人期待。

法國人天生就有追尋浪漫和愛冒險的血統,歷史名將拿破崙連年東征西討,成就法蘭西帝國最光輝時刻,民眾也從不怕離鄉別井,只求在異國闖出新天地。

中國與法國早於17世紀晚明至清初期間已正式展開官方接觸,法國神父是最早前來傳教的外國人之一,近年兩地興起交流熱,從2003至2005年間,兩國各自在對方境內舉辦大模規文化推廣活動,國內的「法國文化年」剛在9月落幕,但民間交流仍然熾熱。

除了中國,法國人的足跡遍佈全球,對文化氛圍截然不同的亞洲尤其鍾愛,漫畫家弗德利希?波雷(Frederic Boilet)隨風漂流,輾轉來到有「漫畫島國」稱號的日本。他沒有讓強勢的日本漫畫征服,也沒有固守祖傳的法國漫畫風格,反而任由兩者自由交溝,終於創出法日漫種的新品種漫畫。

愛闖盪的法國漫畫家
弗德利希?波雷於1960年1月16日在法國埃皮納勒(Epinal)出生,自少醉心繪畫,23歲時畢業於南錫(Nancy)的l’Echole nationale des Beaux-Arts藝術學校,同年以作品《方丹之夜》展開漫畫生涯,89至90年間在安古蘭漫畫學校任教美術課程。

1990年,波雷獲法國國立圖書中心獎助金及日本Shoei Kako企業資助,首次踏足日本作短期旅遊,其後把種種見聞融入漫畫中,93年繪成作品《愛情賓館》(Love Hotel),憑此書於翌年獲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最佳作品獎。

1993年,波雷成為首位獲得日本講談社Morning國際漫畫獎勵金的受助人,可到日本旅居一年,但他被多元化而強盛的漫畫王國迷倒了,也因沉醉於異鄉風情而忘了回家的路,後來索性搬到東京定居,至今仍捨不得離開。

操得一口流利日語的波雷,作品在日本頗受歡迎,經常為雜誌繪畫插圖,受異鄉環境激發澎湃創意,先後完成多部與日本有關作品,97年憑《東京是我的花園》(Tokyo est mon jardin),獲瑞士Sierre國際漫畫節頒發Press Award。2001年憑《由希子的菠菜》而受到國際注目,此書已被翻譯成日、中、法、英等七國語言,成為廣受歡迎的「混血漫畫」。

全球化的愛情故事
《由希子的菠菜》故事結構很簡單:日本女孩橋本由希子在酒會上,遇上日本男子掘口和法國漫畫家波雷,由希子喜歡了掘口,為了保持少女衿持,她先把電話號碼交給漫畫家,目的是要「順道」把號碼也交給掘口;由希子不知道,那一刻自己也被別人愛上了。

在等待掘口來電時,由希子答應跟波雷約會,在別具風情的法式追求攻勢下,她心動了,便和波雷定下協儀,約定在掘口回覆前來一段有限期的異國戀,最終卻對兩段感情陷入難以取捨境地。

波雷站在第一身去演譯這個故事,透過畫格展現戀人的視線,細膩地記錄了深愛的由希子的一舉一動、一顰一笑,就連兩人在床上纏綿溫存的情境,也像電影裡的情慾鏡頭般,細緻地逐格重現。讀者開卷時,自然被安排站到男主角所處位置,變成由希子的愛慕者,也像在偷窺著一段輕柔的愛情故事。

呈現這段情史時,波雷先以相片作紀錄,再以電腦造出漫畫味道,成品既不是純粹的相片,也不是重新繪畫的漫畫,而是數碼世界獨有的虛擬與真實的混合感覺,很適合這個數碼相機盛行的時代的胃口。看著、看著,讓人泛起要拿起相機,與愛人翻拍相同畫面的衝動。

為了貫徹法國與日本的crossover,波雷棄用法國漫畫獨有的強烈色彩及簡單線條,反而選擇以黑白、平裝的日本漫畫風格去製作此書,被喻為是法日混血的漫畫新品種(Nouvelle Manga),對漫畫界帶來新沖擊。

任性豪放的日本女孩
被列為限制級、只准年滿18歲人士購買的《由希子》,內裡有大量描寫性愛的畫面,從女主角的胴體以至性高潮的表情,均以「連環圖」清晰地逐一描繪出來,充滿小電影味道。

表面上,波雷對由希子的迷戀達到不能自拔的程度,自願成為愛情中的副選,是暫代情人,是隨時被拋棄的可憐蟲。實際上,波雷卻是男女角力關係中的勝利者,他與由希子首次約會便在街頭擁吻,並籍著「限期戀愛」為借口,在20多天後把由希子抱到床上,以高居臨下的姿態把這名日本女子征服,他不會讓她逃不掉了!

至於由希子,口裡堅持喜歡掘口,身體卻對波雷開放,面對糾纏不清的情慾關係,苦惱的表情卻滲出一絲歡愉,從中可窺見她有著任性豪放的個性。在日本,女性在婚前無論如何放蕩,甚至賣淫或拍下色情電影,只要婚後緊守婦道,一切便可重生。不少女孩便趁青春四出闖盪,性事,不過是其中一注籌碼,運用得宜便可增加人生閱歷,何樂而不為?

觸覺敏銳的讀者或許會有這樣的疑問:為甚麼波雷從結識由希子開始就拍照存檔?為甚麼記下兩人床上情況?相片不是太過完整了嗎?由希子真的存在嗎?

書裡沒有提供答案,但從畫面細心觀察就會知道,書裡的「由希子」最少是兩個不同女性,首先出場的女子是曲髮、有一對雙眼皮眼睛、臉頰較飽滿;後段的女子則蓄著一頭直髮,單眼皮及臉頰瘦削,但兩人同樣有裸露的「床上戲」。

事實上,日本社會仍然殘存著崇洋心態,無論是金髮白皮膚的歐美人士,抑或曲髮黑皮膚印巴裔人,只要不是黃皮膚的外國客就會頗受歡迎。波雷的外表與「高大英俊」有點距離,但法國人愛浪漫、主動而熱情的性格就是本錢,加上畫得一手好畫及懂得說日語,討得女孩歡心顯然不是難事。

性事是在愛情中不可或缺的環節,對法國人來說是浪漫元素,是一種愛的方式;對日本人來說,卻是放蕩與純潔的化身,棲身暗處可放心成?魔鬼,一旦曝光就要裝成天使。所以無論日本民間的性態度如何開放,色情片的角主器官上,始終要蒙上馬塞克格子,然而誰都知道,解碼器早就預備好,而且淫亂的小電影一直正在地下市場暢通無阻。

「由希子」大概只是一個代名詞吧?無論有個少個由希子,或者女主角只是收錢受聘的模特兒,卻不損故事的「真實性」;正如拍攝寫實電影,角色和連布景都是假的,但都在反映某個時空的人和事,面對一些順利成章的事,細節的真偽就不必過於執著。

木瓜、髮菜、鮑魚、車厘子……人的身體蘊藏著無限想像,被波雷形容為相當優雅的「菠菜」,到底是身體哪部份呢?原來是發音偏差惹起的誤會,謎底留待讀者慢慢探索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書名:《由希子的菠菜》 (l’Epinard de Yukiko)
ISBN: 986-81177-4-7
售價:250 元台幣 (二樓書店約售港幣83元)
作者:弗德利希.波雷(Frederic Boilet)
譯者:于尚白
開數:17x23 cm 黑白印刷、平裝
頁數:144頁